正规的商务调查在取证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、职业道德及行业规范,确保调查行为的合法性、正当性和专业性。以下是商务调查在取证过程下需重点遵循的核心守则:
一、严守法律红线,禁止非法取证
1. 规避刑事犯罪
禁止使用窃听、偷拍(如侵入私人领域)、黑客攻击、伪造公章/文书等手段(触犯《刑法》第284条、285条)。
禁止贿赂、胁迫他人提供信息(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7条)。
跨境调查需同时遵守目标国法律(如欧盟GDPR对个人信息的严格限制)。
2. 个人信息保护
收集自然人信息(如员工背景、客户数据)需符合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:
限于“最小必要”原则,明确告知目的并获书面授权(敏感信息需单独同意);
不得公开、买卖或泄露(如通过非法渠道获取的社保、行踪信息均属违法)。
3. 商业秘密边界
区分“公开信息”(如企业年报、招投标公告)与“商业秘密”(需具备秘密性、保密性的技术/经营信息);
禁止通过“跳槽员工”非法获取原单位保密信息(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9条)。
二、遵循职业道德,维护行业公信力
1. 客户授权书面化
签订明确的委托合同,注明调查范围、期限、用途(如“仅用于合同履约风险评估”),禁止“全权委托”或模糊授权。
拒绝涉及歧视性目的的调查(如基于种族、宗教的背景调查)。
2. 证据来源透明化
注明证据获取方式(如“公开渠道收集”“访谈记录”),避免暗示或虚构“内部渠道”。
禁止伪造、篡改证据(如PS合同、编造访谈对象)。
3. 保密义务终身制
对调查中接触的客户商业信息、个人隐私永久保密,即使委托关系终止(《民法典》第501条)。
不得利用调查结果进行敲诈、商业诋毁(如威胁公开竞争对手未公开的诉讼信息)。
三、确保证据有效性,规避程序瑕疵
1. 取证手段合法化
公共场所:拍摄、录音一般合法(如公司外景、公开会议),但需避免侵犯他人肖像权(如特写面部并公开传播);
非公开场所:进入企业厂区、员工宿舍需经授权,否则可能构成非法侵入(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40条);
电子证据:邮件、社交媒体信息需通过合法账号获取,禁止破解他人密码或利用技术漏洞。
2. 证据链完整性
记录取证时间、地点、人员(如“2025年3月10日,在沈阳市和平区某写字楼访谈供应商代表王某”);
保存原始载体(如录音原件、监控录像母带),必要时公证(法院更采信公证证据)。
3. 避免诱导性取证
访谈时不得暗示、教唆对方提供虚假信息(如“听说贵公司和某客户有纠纷,能详细说说吗?”可能涉嫌引诱伪证)。
四、特殊场景的特别注意事项
知识产权调查:固定侵权证据时,避免“钓鱼取证”(如故意诱导对方侵权),可通过购买公开销售的侵权产品公证取证;
员工背景调查:仅限调查与岗位相关的信息(如财务岗位查征信记录),不得调查婚恋、宗教等无关信息;
跨境调查:涉及境外主体时,需通过当地合法机构合作(如美国需遵守FCRA法案,禁止私自调查公民背景)。
五、行业自律与风险防范
加入专业协会:如中国企业联合会信用管理分会,遵守《商务调查行业自律公约》;
风险告知义务:提前向客户说明调查局限性(如“无法获取某公司未公开的银行流水”),避免虚假承诺;
内部合规审查:大型调查项目需法务团队预审方案,定期开展员工法律培训(如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案例解析)。
合法合规的“三条金线”
正规商务调查的核心是“目的正当、手段合法、结果可控”。例如:某企业委托调查供应商履约能力时,通过公开裁判文书网查询涉诉记录、访谈行业协会获取口碑评价,均属合法;但若雇佣“商业间谍”潜入供应商工厂偷拍生产流程,则涉嫌刑事犯罪。
始终牢记:合规的调查,不仅是法律底线,更是商业价值的保障。